從更廣的視角看,鋼貿危機正是當前國內貿易金融業扭曲現象的一個縮影。按照科學的定義,貿易是指自愿的貨品或服務交換,也被稱為商業。隨著信用證、承兌匯票等金融工具的出現,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發展。然而在近年國內官方民間利率雙軌制以及長時期負利率狀況下,一部分貿易逐漸由滿足實體需求的傳統商業活動,異化為以“倒賣資金”為目的的金融投機活動。表現形式包括倉單反復質押、虛假貿易票據貼現、信用證進口融資等等,不外乎是以貿易的名義從銀行套取資金,投向利潤更豐厚的房地產、煤炭、高利貸市場。這種“貿易”另一個特點是放大杠桿,且呈現很強的地域擴張特點,特別沿海一些民間經濟活躍的省份,個人或企業通過聯保、互保的方式,借助集體將個體信用放大,結構用無縫鋼管市場風險也放大到了超出其自身駕馭能力。
另外,一些地方國企、甚至央企為做大業務規模,獲得更多銀行授信和現金流,也通過下屬貿易公司參與進來,其關聯交易以及零利潤、微利潤策略更加劇競爭,讓做傳統服務貿易的公司無法生存,推動貿易行業向金融投機活動蛻變。如有些大企業在臺面上是做不賺錢的大宗商品貿易,但臺面下卻是將多余的授信額度以10%、15%的利率發包出去,賺個息差。難怪媒體驚嘆,銀行業暴利同時,一批與租賃、貿易、物流業相關的三五十人“麻雀公司”也在進行神秘大富翁游戲。換個角度來看,這類公司拆借資金的業務與銀行本質一致,但由于缺乏監管,且沒有貸款利率上限的限制,其衍生出來的金融杠桿倍數更甚于銀行。不過從社會全局來看,這種實體經濟空心化的趨勢應引起我們警惕,背后原因更值得反思,因為鋼貿危機以及當前貿易行業種種異象,正是宏觀政策失調的病理反應。 銷售部電話:0731-82663153 0635-2116177 手機:15315781718肖經理 13969560722肖經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