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、回火馬氏體。是低溫回火(150~250℃)組織。它保留了原馬氏體形態(tài)特征。針狀馬氏體回火析出了極細的碳化物,容易受到浸蝕,在顯微鏡下呈黑色針狀。體溫回火后馬氏體針變黑,而殘余奧氏體不變?nèi)猿拾琢辽5蜏鼗鼗鸷罂梢圆糠窒慊痄摰膬?nèi)應(yīng)力,增加韌性,同時仍能保持鋼的高硬度。
B、回火屈氏體。是中溫回火(350~500℃)組織。回火屈氏體是鐵素體與粒狀滲碳體組成的極細混合物。鐵素體基體基本上保持了原馬氏體的形態(tài)(條狀或針狀),第二相對滲碳體則析出在其中,呈極細顆粒狀,用光學顯微鏡極難分辨。中溫回火后有很好的彈性和一定的韌性。
C、回火索氏體:是高溫回火(500~650℃)組織。回火索氏體是鐵素體與較粗的粒狀滲碳體所組成的機械混合物。碳鋼回火索氏體中的鐵素體已經(jīng)通過再結(jié)晶,呈等軸細晶粒狀。經(jīng)充分回火的索氏體已沒有針的形態(tài)。在大于500倍的光鏡下,可以看到滲碳體微粒。回火索氏體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。 應(yīng)當指出,回火屈氏體、回火索氏體是淬火馬氏體回火時的產(chǎn)物,它們的滲碳體是顆粒狀的,且均勻地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上;而淬火索氏體和淬屈氏體是奧氏體過冷時直接形成的,其滲碳體是呈片狀。回火組織較淬火組織在相同硬度下具有較高的塑性與韌性。